跳到主要內容

產業脈動 / 【108學年第二學期】

108學年 第二學期

主題

日期

【鏹晟精密專攻高難度不鏽鋼零件 強吸光學、汽車、自行車產業下單】
中部是精密機械產業的故鄉,中科園區更有許多製造高科技機台設備的上市櫃大廠。由於機台大小零件多如牛毛,需 仰賴衛星加工廠的支援,鏹晟精密企業創辦人陳建志專攻高難度的光學、汽車、自行車等產業的不鏽鋼零件,曾是光學股 王、知名汽車大廠等衛星加工廠。 陳建志是台中農村子弟,個性純樸,讀的是光華高工建築製圖,出社會後看到不少朋友投入製造業,從事精密機械零 件生產,共同為中部的精密機械付出一己的貢獻,引發他的興趣〈由於隔行如山,陳建志找到製造精密零件的公司從頭學 貣,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貣。 陳建志入行時,正值傳統銑床跨向電腦化自動銑床的新世代,他又得再學習程式設計設定參數,這是更大的挑戰,除 了老師傅的傳授之外,陳建志還會利用空檔窺視老闆如何操作,一點一滴記在腦海裡,很快就能將施工圖樣轉換成 CNC 程 式。 勤奮加上肯學,陳建志終於熬到廠長的位置,從技術到管理、甚至是客戶經營,有了全方位的接觸々對市場的趨勢也 充份掌握。在父親和朋友的鼓勵下,陳建志於 2018 年 3 月決定自立門戶,在中科所在地的大雅區創設鏹晟精密企業,由 於精密機械市場的需求廣泛,陳建志決定挑戰最高難度的光學、汽車和自行車零件銑削,尤其是不鏽鋼零件,不僅是技術 門檻高,更由於要準備的專用刀具比較多,售價也昂貴許多,一般業者較不願意承作,但對他而言卻是市場機會。為此, 陳建志砸下千萬重金添購高階工具機,完善的設計大大提高高速車削旋轉時的精準度。陳建志說,銑床加工雖然在精密機 械產業中扮演小小螺絲釘的角色,但卻是決定品質的大關鍵,不能小看自己的工作。自己創業後,陳建志對客戶的責任心 更重,為確保客戶零件的品質,在將施工圖轉換成 CNC 程式時,常常為了掌握精準度,電腦參數一直不斷修正,往往耗費 一週到十天才肯罷休,因而贏得更多客戶的信賴。
《本文摘自〆中時新聞網電子報 /記者 曾麗芳/2020-07-28》
109.07.27
暑輔第 3 週
面對供應鏈綠化與歐盟擬徵碳稅,再生能源重要性大增。】
雖然說目前台灣風力發電比例微乎其微,但隨著大型離岸風場紛紛併網,發電占比逐年提高,屆時就要注意電力調度 與電網穩定性,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最近歐盟討論碳關稅政策議題,若將於 2023 年實施,未來會對台灣產業產生很 大的衝擊。再生能源發展已是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不只是單純的能源,還必需要有足夠的綠電供應 給廠商,這將會是台灣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考量。 歐洲聯盟已提出制定碳關稅提案,擬對來自高排碳、能源密集國家的進口產品課徵「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 藉此保護歐洲企業免於受到不公平的競爭。計劃要在 2030 年在業務、供應鏈與產品實現 100%碳中和,也會致力研發低碳 產品、提高能效並在企業本身與供應鏈推進再生能源應用。 不管是蘋果的新願景還是歐盟正在討論的碳關稅,在在顯示再生能源發展重要性,只是發展綠能也會面臨許多挑戰,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再生能源存有間歇性問題,發展過程也頇要建立產業連結,加速與國際接軌速度,再讓關鍵技術 國產自主,這樣才有辦法實現台灣永續能源發展,所幸台灣並非第一個遇見這個問題的國家,可以借鏡其他國家經驗。 提到再生能源發展,就不可不提位居要角的離岸風電,除了先前容量達 128MW 的海洋風電,年底台電的 109 MW 風場 也會併網,明年又會有更多的風場上場,氣象、發電量與用電量預測都是維持電網韌性的關鍵。 為了克服離岸風電的供電間歇性問題,英國建立完整的電力輔助服務機制,包括,快速型需量反應、大型儲能系統和 水力機組等備用電源,從需求面管理用電,並將過剩電力儲存起來,搭配多元供電,讓每度電都能妥善運用,維持供電穩 定。
《本文摘自〆科技新報/作者 Daisy Chuang /2020-07-22》
109.07.20
暑輔第 2 週
【見微知著 從扣件業看製造業】 
  台灣素有螺絲王國美譽,而扣件又被稱為工業之母,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際,扣件產銷動態儼然成為台灣製造業的縮影。例如用於任天堂遊戲機Switch、額溫槍等防疫概念設備的扣件訂單滿手,反觀車用扣件則礙於歐美車廠需求遲滯,表現較為慘淡。在近期金屬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紀翔瀛形容,額溫槍螺絲的訂單是「爆炸的滿」,早在3月底至4月時就已聽聞業者光是接到一筆大訂單,產能就已經滿到6月。且由於部分國家的疫情還沒放緩,可以預期後續還會有訂單湧入。在各國採取封城防疫期間,民眾減少出門頻率,促使Switch等娛樂設備銷售暢旺,同步帶動相關扣件的需求大增。在此期間,扣件市場表現兩極,做醫療、遠端設備或娛樂設備,以及產業未來主軸發展議題5G設備的扣件需求都很好。 不過,汽車扣件及零組件,還有以人為本的建築傳統產業扣件表現相對黯淡。上述產業復甦緩慢的原因在於,無論是對於家庭或政府而言,都是大宗資本支出。家庭直接面臨失業、收入下滑等負面影響,而政府的資源則會先用於紓困。這兩類支出都受到疫情影響,會趨向撙節。此外,觀察國際車廠動態,最早復工的車廠是捷克的Skoda,是從東歐率先復工,接著西歐的車廠也漸漸復工,後來是美國福特等車廠。但紀翔瀛透露,近期從美西碼頭回傳的消息稱,中間批發商手上的扣件庫存尚未消化,在完全不下單的情況下,還有3個月的庫存量,因此接下來必須密切關注車市消費是否如常,以因應後市發展。
《本文摘自:工商時報/記者:蘇崇愷/2020-07-17》
109.07.013
暑輔第 1 週
【工業物聯網面臨的資安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智慧化(Intelligentization)已經成為 21 世紀最重要的科技主軸。而智慧製造主要的 核心技術便是物聯網技術與虛實整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再結合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及雲端運算等 技術,將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智慧化,藉此達到客製化的業務目標,以適應外部市場少量多樣的需求。 而智慧製造的主要實行方式便是以物聯網作為架構基礎,將之應用於製造產業,形成「工業物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體系。經布建後,資安弱點的分布率自然會開始上升,潛在威脅便更容易透過破口影響到工業物聯 網系統,使得整套系統即便僅有一小部分受到損毀也會影響整體系統的運作;若遭受到駭客入侵,甚至可以癱瘓整套生產 系統,造成龐大的金額損失及商譽的損害。 場域在轉型的過程當中,一些老舊的設備、傳統的工業系統也會是一項需要關注的資安弱點。在舊有系統的基礎上構 建新系統後,可能導致過時的保護措施仍然被使用,以及舊有系統中出現多年未被發現的未知漏洞,這可能使攻擊者找到 一種新的方式來危害系統。未來智慧製造的建置架構將比現在大多數的生產架構都要來得更為錯綜複雜,然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昧地追求創新科技所帶來的營利和效果卻忽略背後隱藏的巨大風險,那麼資安威脅終會重蹈覆轍,成為一顆 不定時炸彈,一旦觸發,損害勢必更勝以往,智慧製造所帶來的裨益也將化為烏有。
《本文摘自:安華聯網科技/2020-07-07》
109.07.06
第20
【打火英雄開外掛!科技啟動上帝視角,逃生導引、人員定位、無人機救災更精準】
去年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時,消防人員透過無人機搭配熱顯像感測器協助,有效在空中追蹤火勢及判斷火源,讓無人 機在消防救災的應用被全世界看到。 事實上,愈來愈多國家開始注意到無人機救災的發展趨勢,不管是火場、山域或水域,無人機具備極高的便利性及操 作性,同時可以擴大廣度與視角,儼然成為救災人員的絕佳幫手。 以火災為例,可先出動無人機空拍鳥瞰火災現場周邊,藉此發現火點,並研判火勢可能延燒的方向;又如在執行山難或溺 水搜救時,使用空拍機搜尋可突破地理上的限制及安全顧慮,有助於及早發現受困者的位置,靈活性更甚直昇機。 台灣各地方政府也掌握此一趨勢,苗栗縣消防局就首開先例,在 3 月成立無人機隊,運用於火場、山域等搜救,現有 9 名隊員、6 架空拍機;另外,台南市政府也與長榮大學無人機應用發展中心合作,透過無人機進行 3D 建模、安全監控、 空拍勘查、救災等用途。
《本文摘自:未來商務產業焦點 /作者: 沈勤譽 /2020-06-30》
109.06.29
第19
【AI 影像辨識市場正萌發 4 大瓶頸仍待突破】
據了解,以 AI 人臉辨識技術來看,目前實際應用場域的類型大致分為門禁和影像監控(CCTV)兩類。門禁應用場域 比較單純,一般在公司行號作為人員進出開門、員工考勤之用,人臉距離辨識設備大多只有 50~80 公分,特徵取樣容易, 而且可以做到 3D,價格也相對便宜。但一般若要用在治安監控的 CCTV,則目前人臉辨識的誤辨率偏高(高價專業系統例 外),主要因為監控影像範圍大、角度較寬,較難「抓到」人臉進行辨識,而且因只有 2D 也較容易被照片騙過。因此,截 至目前為止具人臉辨識功能的門禁系統在市場的接受度較高,像政府機關、高科技/大型工業廠房、商辦大樓、電信機房… 等,都是主要的應用場域。 面對具 AI 辨識功能的安控設備目前仍處於市場的起步階段,對於要如何才能促使其加速「落地」、快速增長,一般認 為有四大瓶頸需要被突破,包括〆可具體幫用戶解決問題、AI 影像辨識的準確度、市場價格的接受度,以及相應法規的完 善。 台灣微凱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國欽表示,雖然人臉辨識產品技術很高、功能很好,但必須〆(1)用途很明確〆若不能解 決用戶迫切的需求、有實際的應用,只會淪於「叫好不叫座」。(2)影像辨識的準確度很重要,而這也跟是否能適切與實際 應用場域的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以車牌辨識為例,就因為在停車場的制式環境下辨識度大幅提高,因此目前已大量被停車 場業主運用。(3)價格〆當價格是一般市場能接受的範圍,才能快速普及。
《本文摘自〆全球安防科技網 /資料來源: 編輯部 /2020-06-11》
109.06.15
第17
【政府優先推動 3 大科技:新興半導體、新世代通訊、人工智慧】
受 COVID-19 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秩序乃至產業供應鏈,都面臨重整。面對如此快速的變動,台灣如何認清自己 的角色定位、找到發展利基、擴大產業優勢,至為重要。在經濟部技術處的報告中,「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以「研究 Research」(國際大廠在台深耕研發)、「共創 Co-innovation」(台商與國際大廠共同創新)及「發展 Development」(帶動 台商發展應用加值及服務)作為主要推動架構。依據目前國際趨勢、台灣優勢及市場態勢,優先推動三大核心科技,包括 新興半導體、新世代通訊及人工智慧。 報告中也指出,根據預估,在新興半導體產業鏈發展下,將帶動 2025 年產值新台幣 468 億元、衍生應用 4,000 億元; 新世代通訊產業涵蓋開放式 5G 網路新架構、電信級網通產品等,估計相關產值在 2025 年達到 5,700 億元;帶動台灣人工 智慧產業解決方案在 2025 年產值達 3,600 億元,打造產業 AI 化附加價值到 2025 年累積達 7,500 億元。 政府同時透過相關政策的導引,吸引包括 AI、物聯網、雲端服務及半導體設備等國際大廠來台投資,希望在互惠互利 的合作前提下,快速地將我國的硬體代工提升至另一層次,期盼一舉打造台灣成為亞洲「高階製造、高科技研發、半導體 先進製程」中心,完整產業供應鏈,為台灣長遠的經濟發展打下厚實基礎,也創造更多的商機和就業機會。 《本文摘自:全球安防科技網 /資料來源: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2020-06-05》
109.06.08
16
【健康檢測需求強勁 穿戴裝置光電二極體使用量倍增】
根據 TrendForce 調查,雖然在新冠肺炎影響下,2020 年穿戴裝置(含智慧手錶及手環)的出貨量成長略微放緩,但隨 著強化健康檢測性能的需求增溫,相關零組件市場仍維持強勁動能。例如為了提升感測數據的準確度,穿戴裝置廠商會使 用更多的綠光 LED 與紅外線 LED,並增加光電二極體(Photodiode)體積,使得顆數需求呈現倍數成長。 穿戴裝置多採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 (Photoplethysmography, PPG) 技術,以光學方式取得使用者的心跳、血氧、 甚至是血壓、血糖、水分汗液等數據。產品設計分為發射端與接收端,發射端一般以綠光 LED 搭配紅外線 LED,偵測特定 時間流經手腕的血液量,來得到心跳的數值。若以紅光 LED 搭配紅外線 LED,可得到特定時間去氧血紅素與含氧血紅素的 差異,藉此換算血氧濃度。接收端產品設計則多採用光電二極體 (Photodiode),具有低暗電流的大面積光電二極體,可 提供快速響應時間,並完整接收 LED 能量。 以產品發展來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健康醫療領域更受重視,而智慧穿戴裝置本身就具備健康檢測功能,這 也使得強化生理數據功能及精準度成為廠商的重要發展方向,預期將成為下一波裝置性能提升的重點目標。
《本文摘自:新電子科技雜誌 /作者:吳心予/2020-06-01》
109.06.01
15
【誰是後疫情時代的新贏家】
這場世紀疫情重擊了我們的生活與經濟,為了抗疫從個人生活習慣、企業經營模式到國家產業的全球布局,都被迫做 改變。也就是說這場疫情危機觸發了社會巨大的轉變,一但疫情結束後,許多疫情期間所做的轉型改變,或是發展出來的 創新服務模式,依照過去歷史發展的經驗將成為新常態,再也回不去了。 疫情發生之初,維生必需的醫療物資發生供應鏈斷鏈的危機,這時相關企業若能即時靈活轉型,迅速調整生產來彌補 社會短缺,這不但是其競爭力的展現,在未來也將更加被重視。以往過於強調產業分工帶來效率的利益,而未來則將同時 思考供應鏈斷鏈的風險。因此有人說 COVID-19 是反全球化病毒,激起各國政府會希望製造業回流或是重組供應鏈的聲浪。 但在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辯證中,不可能一下子從光譜的一端擺盪到另一端,而應該是往中間靠攏。或是說未來爭辯 的不是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意識形態,而是較經驗取向的討論,如何提高對危機回應的敏捷性與更有保障的供應鏈。新的 成長動能不能是仰賴大規模生產、便宜的水電與勞動力;而是要能創新,藉由差異化的服務創造利基。運用新的科技,創 造新的商業模式,擺脫時間空間的限制,才能找到新的成長動能。物競天擇,調整成功的將是新的贏家。
《本文摘自:工商時報 /作者:陳鴻達/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2020-05-21》
109.05.25
14
【後 COVID-19 時代,台灣經濟發展 7 支箭。】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帶給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影響,國內外主要機構則預測我國 2020 年經濟成長率介於-4.0%~2.37%。為加速疫情後的景氣復甦力道、掌握新競爭優勢,國發會自 3 月即密集請益產業界、學 界、智庫等專家學者,針對後疫情時代的產業機會及經濟發展方向提出看法。經綜合各界意見,於 5 月 18 日針對疫情過 後的消費商機、產業發展及資金協助等層面,提出 7 支箭重點對策: 第 1 支箭:打造大健康產業 科技與醫療是台灣最有實力的兩大產業,結合兩者的智慧醫療更是科技大廠紛紛著眼切入的商機。 第 2 支箭:發展零接觸經濟 因應 COVID-19 疫情,各國採行包括隔離檢疫、封城等前所未有的管制措施,限制全球數十億人口流動性,但也因此扭轉 全人類互動方式,衍生各種零接觸新商機。 第 3 支箭:勞動巿場彈性化 後 COVID-19 時代展現的新生活方式,就消費型態及新經濟模式,是一個由數位科技帶動新商業模式的崛起。 第 4 支箭:台灣成為亞太新創中心 為加速產業朝數位化轉型,各國均十分重視新創事業(startups)發展。 第 5 支箭:發展資料經濟生態系 資料為數位時代的新能源,跨領域資料串聯應用可提升公共治理績效,並創造新商業模式。 第 6 支箭:強化供應鏈韌性 疫情前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已致使美中產業鏈漸趨脫鉤(de-coupling),而此次 COVID-19 疫情更進一步造成全球供應 鏈物流、原物料供應、人員流動的斷鏈情況,導致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恐將面臨結構重組。 第 7 支箭:建置數位資本巿場 台灣直接金融(透過資本巿場籌資)比重僅 2 成,遠低於歐美及亞洲主要國家;另一方面銀行總放款金額仍不斷攀升,顯 示企業偏好轉向銀行借款,凸顯台灣過度傾向間接金融。 COVID-19 有如世界大戰,100 多天內席捲全球,提醒人類反思許多結構性改革議題。只有大開大闔的思維,打掉重練 及關機整合再開機,才能迎合新的需求。未來,數位與創新才是王道,既有政策措施、方案、作為都必頇有數位含金量及 創新的引擎,才有機會掌握新競爭優勢,提高數位生產力,展現新生活、新經濟與新價值。
《本文摘自:全球安防科技網/資料來源: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05-18》
109.05.18
13
【數位轉型趁現在,中長期趨勢不變。】
疫情發展至今已經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遠距辦公、教學落實,也讓企業主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數位轉型,在 2020 年「強制」進入數位化的延伸習題。不少人受到疫情影響,從 3 月開始逐步在家上班、分流管制等,用「強制」在家辦公 的手段共同齊心對抗病毒,但時序進入 5 月,台灣疫情受到一定程度控制,不少人開始進辦公室上班,好似生活恢復疫情 前的型態,但也有不少人開始重新思考未來遠端的可能性。 像是 Twitter 近日在內部郵件中宣布,若員工願意,可允許部分人「永遠」在家辦公,且 Twitter CEO 傑克〄多西 表示,就過去數月表現顯示,Twitter 員工能夠在家辦公,不擔心會影響工作效率。相信這絕對不是個案,而是當今不少 企業主正在思考的問題。 畢竟先前為了防疫,企業做足準備,首先伺服器的架設是否夠力,讓外網、內網資料能夠同步使用,甚至還要考量到 資安問題,甚至到員工個人筆電帶回家使用的問題,或是視訊鏡頭、周邊設備等,都已經做妥安排,這也更推使未來企業 數位轉型的契機,從被迫到自願。
《本文摘自〆科技新報/作者〆MoneyDJ /2020-05-14》
109.05.11
12
【解決鋰硫電池短命問題,美科學家成功將壽命延長 4 倍】
鋰硫電池的儲電容量是當今鋰離子電池的 5 倍,若電池都換成鋰硫電池,人們再也不用頻頻注意手機電量、電動車續 航里程也能再加倍,發展潛力不容小覷,不過這種技術距離成真還有一段距離,因為它很快就會退化、壽命非常短。 鋰硫電池跟鋰離子電池一樣,都有鋰晶枝的問題,電極上的晶枝會默默戳破隔離膜、反過來分解電解質,最終可能會 造成電池內部短路或起火爆炸,同時硫的絕緣性與鋰容易衰退都是問題,要先跨越許多障礙才可以實現商業化。 而現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Austin)科學家為了「脆弱」電池材料研發出保護層,他們將常見於太陽能電 池的「碲」用在電極表面,這種保護層不僅可以保護電解質,還可以延長電池壽命。保護膜可以將電池壽命延長 4 倍,除 此之外,碲保護膜製作方法簡單,不需要或昂貴或複雜的製程,這個非常符合鋰硫電池的高 CP 特質。其中鋰硫電池除了 容量大,還有電池重量輕、原材料豐富,以及不需要添入氟等優勢,經濟效應非常高。硫地殼含量豐富、對環境又友善, 在美國也不會出現供應問題,只是科學家在工程方面遇到挑戰罷了,如今團隊已成功解決鋰硫電池壽命問題。 不過鋰硫電池商業化還有許多路要走,跨出實驗室也只是第一步,未來還得看各家研究團隊實驗結果是否符合期待、 成品是否有機會與鋰電池一較高下。
《本文摘自:科技新報/作者:Daisy Chuang /2020-04-30》
109.05.04
11
【MCU/WiFi 模組共織救生網,火災煙聯網整合偵測與引導。】
火災警報器、滅火器及逃生出口指示燈裝置,是現在公共場所最普及的防災設備,雖然有發出警報聲響的功能,但彼 此之間獨立運作,無法連動成為一套有效的防災系統。因此,煙聯網藉由無線通訊技術,讓裝置間(火災警報器、滅火器 及逃生出口指示燈)傳送訊號,實現可隨意擴充之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防災系統,當火災警報器啟動時,透 過聲響及燈光指示民眾尋找滅火器及逃生出口指示燈,有助於民眾快速從火場中逃生。 無線通訊技術已是相當成熟的科技,透過 2.4G 的 Wi-Fi,同時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及傳輸速度,加上可聯接網路,訊 息傳送至雲端便能協助使用者透過手機接收訊息。因此「煙聯網」結合「物聯網」技術改善傳統防災設備無法連動之缺點, 把每個火災警報器、滅火器指示器、逃生出口指示燈當作節點,當偵測到火災發生時,將訊號透過各個節點依訊號範圍往 外傳送出去,建立可隨意擴充的防災系統。
《本文摘自〆新電子 /作者〆林華川/胡福安 /2020-04-16》
109.04.27
10
【再也不需要電池?新型機器人吞噬沿路金屬來充電。】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機器人的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除了軍事、空拍,也跨足醫療、救災與快遞,無人機款式多,可 以在狹窄的空間與裂縫中飛行、又或是在崎嶇的洞穴或瓦礫堆爬行探勘,只是這些機器人性能再怎麼強悍,電池續航力還 是重點,都要考量到電池續航力才能部署任務,同時電池也會增加機器的總重。 但增加電池續航力為漫漫長路,若要有足夠的儲電容量、將容量提高 3 倍,最起碼要等 20 年以上,對此美國賓夕法 尼亞大學團隊等不及,研發出一款「再也不用留意電池電量的機器人」,並稱之為金屬-空氣清道夫(metal-air scavenger, MAS)」。 就某方面來說,它確實是種清道夫,吃掉行經路上的金屬,「消化」後再為自己供電,就好比人從葡萄糖獲得能量, 這種機器則是透過金屬獲得養分,其中金屬空氣清道夫依然有電池設計,包括陰極、陽極與電解質,陰極主要是由碳纖維 薄膜製成,表面塗上聚四氟乙烯(PTFE)內有白金奈米粒子,電解質是含有鹽水的水凝膠,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陽極, 即是清道夫踏過的金屬。 當水凝膠滑過金屬表面時,會開始氧化底下的金屬、破壞化學鍵,為自身供電。不同金屬材質會因為化學鍵性質不同, 產生不同的效果,像是鋁和鋅供電效果就比鐵還要好,而不鏽鋼就不是個好選擇,畢竟氧化就是種腐蝕、生鏽的元兇。 團隊研究指出,清道夫原型的功率密度是太陽能電池等能量收集器的 10 倍,能量密度則是鋰離子電池的 13 倍,有望 降低未來機器人的電池需求,並有機會應用在太空任務中,Pikul 表示,雖然太空氧氣含量低,但是富含金屬。 至於這個機器人是否會傷害金屬表面?研究人員指出,確實會留下一層薄薄的鏽痕,但是這只會影響表面 100 微米, 並不會傷及結構。
《本文摘自:科技新報 /作者 Daisy Chuang/2020-04-20》
109.04.20
9
【隨著數據量增加,AI 在健康醫療領域會越來越重要】
數據和決策與現代健康醫療息息相關,在病人上,整理長年以來診療紀錄、化驗結果、醫學影像的電子病歷能協助醫 生根據各方面資訊診斷並推薦治療方法,同時也能優化醫護系統,預先分配醫療資源並減少重返醫院的人數比例。 而在疾病方面,AI 能協助研究人員了解病因並及開發藥物,以目前來說,第一個由 AI 設計的藥物已即將進入臨床實 驗,透過運用 AI,將原本需要約 4-5 年的設計、測試化合物時間縮短至 1 年內,雖然療效還有待臨床實驗結果確認,但這 已大幅縮短開發所需時程。 在近期延燒的武漢肺炎疫情上,AI 也能夠派上許多用場,除了公共場所使用臉部、人體移動辨識設備來監測進出者體 溫狀況,AI 也能評估檢測、隔離及醫療用品補給需求,或比對遺傳序列監測病毒的變異情況來協助評估疫情。 AI 還具有許多潛力協助醫療領域發展。舉例來說,當一些國家確診數多到難以個別追蹤,便可以結合地理位置、電子 病歷建立 AI 模型,協助判斷檢測、隔離及醫療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AI 也可以用來分析個體移動足跡及追蹤臨床醫師手 部衛生狀況,或協助分析大量的 CT 影像,加速專家進行診斷。當然,AI 在醫療領域的發展仍有重重關卡得面對。由於醫 療領域的高度專業性,AI 開發者不清楚醫護者真正需要的幫助,醫護者也不清楚 AI 究竟能幫上什麼忙,導致目前能落地 應用的 AI 並不算多,許多技術仍停留在測試、評估階段,隨著各方面需求加劇,這種情況很可能會因此次疫情改變。
《本文摘自:科技新報 /作者 Nana Ho/2020-04-12》
109.04.13
8
【疫情之後非接觸式經濟商機到】
日本公司占全球感測器市場的近 50%,非接觸式商機讓日本廠商看到機會。日經新聞報導,NEC 東京總部地下員工入 口處出現 Masks OK 標誌,使用 NEC 開發的臉部辨識技術的安全檢查站,不必拿下口罩,也不必碰觸任何按鍵就可以通過。 系統使用 AI 深度學習機制,只需要查看人臉的裸露部分,即可參考人的原始圖像來尋找相似處。 電梯是疾病傳染的溫床,電梯製造商 Fujitec 推出一種具有可選功能的新電梯產品,讓電梯乘客將手靠近紅外感測 器選擇樓層。原本 Fujitec 認為這款產品只能出售給需要嚴格控制衛生條件的醫療機構或製藥廠,現在他們認為疫情將 徹底改變人們的接觸方式,因此多了更多目標客戶。 東芝旗下 Toshiba Tec.之前為了捨棄紙本和平板選單以空出更多桌面空間,推出投影選單,讓客人透過手勢查看,預 期疫情後這類產品市場需求將大增。 日本感測器製造商 Optex 開發一種非接觸式開關,不需接觸門把即可開關門,將傳統的近紅外波轉換為無線電波來 減少故障機率。 非接觸式技術崛起,預料疫情之後各國政府與企業將大幅採用,而原本進展緩慢的智慧城市,易於監控管理與數據中 心的特點,也將因為疫情,一夕之間從國力展現變成現實迫切需要的技術。
《本文摘自:科技新報 /作者 黃嬿/2020-04-07》
109.04.06
第7
【仿人腦晶片新突破!比 CPU 快千倍】
英特爾宣布旗下最新且功能最為強大的神經形態研究系統「Pohoiki Springs」已可提供 1 億個神經元的運算能力。 Pohoiki Springs 為資料中心機架式(rack-mounted)系統,是英特爾迄今為止所研發規模最大的神經形態運算系統。 Pohoiki Springs 將 768 個 Loihi 神經形態研究晶片,整合在一個具有 5 台標準伺服器大小的機殼中。Loihi 處理器從人 類大腦獲得靈感。Loihi 如同大腦一般,可透過比傳統 CPU 處理器快 1,000 倍的速度及高出 10,000 倍的效率,處理特定 需求較高的工作負載。Pohoiki Springs 是擴展 Loihi 系統架構以評估解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問題與各種運算難題潛力的下一步。 CPU 和 GPU 等傳統通用處理器特別擅長處理人類難以完成的任務,例如高精準度的數學運算。然而科技的角色和應用 正在不斷擴展。從自動化到人工智慧以及其他領域對電腦的需求越來越高,電腦需要像人腦一樣運作,以即時處理非結構 化和充滿雜訊的資料,同時適應各種變化。這項挑戰激發了全新的專門化架構。 神經形態運算是對電腦架構由下至上的全面反思,以利用神經科學的最新觀點來創建功能更像人腦而非傳統電腦的晶 片。神經形態系統在硬體方面複製了神經元的組織、溝通和學習方式。英特爾期望 Loihi 和未來的神經形態處理器能夠定 義一種可程式化運算的全新模型,以滿足全世界對普及且智慧的裝置與日俱增的需求。
《本文摘自:3C 科技頻道 /2020-03-19》
109.03.30
6
【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
早幾年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事情離自己還很遠,畢竟大規模使用機器人的成本並沒有比人工便宜,部分操作的完成度 也不盡如人意,直到最近,有關自動化失敗的新聞仍在印證著人們的判斷:日本的機器人旅館因效率低下「解僱」一半機 器人;特斯拉工廠過度自動化導致 Model 3 產能爬坡緩慢;Adidas 關閉機器人工廠也被推測是成本高昂且無法大規模生 產。 當然,自動化給就業帶來的也不全是壞消息,機器人消除舊有工作,但新的技術也意味著新的就業機會,就像電腦讓 打字員退出歷史舞台的同時,也創造出軟體開發者、電腦技術人員等新的職業一樣,自動化的普及勢必會讓機器維護人員 的需求迅速擴大,AI 產業高速發展的背後,「數據標註師」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還有學者以個人電腦為例,指出自動化未必會使某種職業消亡。「當電子表格軟體第一次出現時,每個人都在預言簿 記和會計工作要完了,」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工程學教授肯‧戈德伯格(Ken Goldberg)說,「實際上它改變了工作, 因此會計們不用花費整整一天時間在計算機上加數字,而是開始進行數據可視化和規劃等工作。」 然而,站在個體角度來看,要在自動化的浪潮下找到出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是新的工種還是優化效率,技術 門檻顯然越來越高,服務生被點餐機搶了工作,有多少能轉型成機器維護人員?工廠配備全自動裝配線後,工人們又有多 少具備維修機器的能力? 何況這一輪自動化不僅威脅著體力勞動者,技術含量不高的基層白領也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借用近期被廣泛引用的一 句話來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好在,低技術勞動力被機器取代大概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總還有機會向其他勞動力密集的領域轉移,餐廳的工作沒了,還可以去送外賣、快遞,總不至於所有人在一夜之間都丟掉 飯碗。
《本文摘自:科技新報 /作者 愛范兒/2020-03-25》
109.03.23
5
【第三代半導體未來之星,氮化鎵挾眾多優勢攻入快充、5G 市場】
氮化鎵是氮和鎵的化合物,除了是一種直接能隙半導體,同時也是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之一。與第一代半導體材料矽、 鍺,和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相比,列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碳化矽(SiC)、氮化鎵具有更 好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導熱性能更好,也具耐高電壓、高電流、高頻特性。 氮化鎵並不是新興材料,其實 30 年前就出現在發光二極體(LED)研究中,也是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重點,三 位科學家以氮化鎵研發出高效又省電的藍色 LED,成功補上幾十年來只有紅光、黃光、綠光,缺一角的 LED 拼圖,最後使 得 LED 白光照明成真。 而氮化鎵除了在 LED 領域發揚光大,現在也被認為能代替矽半導體,跨入射頻元件、電源轉換等電力電子領域,因為 氮化鎵是種寬能隙半導體(wide-bandgap semiconductors,WBG),氮化鎵能隙為 3.2eV,是矽(1.12eV)的 3 倍,能隙 越高、就越耐高壓,崩潰電壓可以達到 600V,還有著高飽和電子遷移速度、高熱導率、開關速度快等特點,因此挾帶眾多 優勢的氮化鎵等寬能隙材料,將來可抵達矽到不了的境界。 且氮化鎵的寬能隙特性,使之元件阻性損耗小、效率高,相同電壓與電流下,氮化鎵元件尺寸可以做得更小。因此氮 化鎵能符合電動車、消費性電子產品,以及 5G 射頻需求,這些也是大廠紛紛跨足氮化鎵領域的原因。 其中氮化鎵以基板區分的話,分為純 GaN 以及矽基板氮化鎵(GaN-on-Si)、碳化矽基板氮化鎵(GaN-on-SiC),集 邦科技拓樸產研分析師表示,目前純 GaN 成本較為昂貴,純 GaN 2 吋要價 2,500 美元,現階段僅會應用在高階 LED 產品或 是更高壓的產品,現在較常見的是在電力電子領域的 GaN-on-Si 以及 5G 射頻應用的 GaN-on-SiC。
《本文摘自:科技新報 /作者 Daisy Chuang/2020-03-18》
109.03.16
4
【「AI 之眼」
用一台攝影機,找出工安危機,產線不必改就能邁向工業 4.0】 全球製造業吹起一股工業 4.0 的轉型風潮,製造商在生產設備裝上各類感測器,蒐集產品與設備運作的狀況,同時 透過工業物聯網串聯各個設備的資訊。數據經過處理和分析後不但能運用於工廠管理,亦能有效提升生產良率。 Beseye 創辦人暨執行長涂正翰表示,目前日本第二大鋼鐵廠 JFE 利用 Beseye 解決方案來確認員工是否確實遵守 SOP,進行產線升級。 當工廠在產線上安裝攝影機,經由 Beseye 人體骨幹分析技術,分析作業員在製程的行為上是否有按照 SOP 進行, 並透過 AI 即時偵錯,提醒工廠領班產線上因人為疏失而導致良率下降的問題,並解決目前只能事後抽驗,但卻不一定能 檢查出瑕疵品的困擾。 實務上,在製程的每一階段,作業員都需要站立或蹲在不同的區域,如果產線員工遺漏或不遵守 SOP 要求,Beseye 攝 影機就會告訴中控系統,再由系統通知領班,避免讓此產品進入下一階段。藉由 Beseye 影像分析技術,可以真正攔截到 品質有瑕疵的產品,節省事後大動作召回或維修的成本。 涂正翰強調,Beseye 人體骨幹影像分析技術,除了可以識別人體行為姿勢外,也能做到工廠人員的偵測。舉例來說, 結合骨幹分析的智慧攝影機,能有效在作業員過於接近大型機具和執行危險行為時,即時通報系統並警示操作人員,讓現 在人員能在危險發生前,提早做好危機處理,有效降低工作環境的出事機率。不只工廠的工安管理,在工廠的管理面上, 也可以透過結合 Beseye 的骨幹分析技術 來優化管理流程,例如人體骨幹影像分析技術可以作為員工上產線出勤的依 據,只要透過鏡頭中的辨識技術,就可以輕鬆做到產線上人員之控管,節省多餘人力配置。 其實,除了製造業以外,包括公共運輸、零售等各個產業,都能以 Beseye 的人體骨幹分析技術為核心,根據使用者 的需求去定義行為模型,透過 AI 影像辨識的幫助下,有效的解決企業營運難題推出更具創新的服務,進而跟上全球這股 智慧轉型的浪潮。
《本文摘自:科技新報 /作者 TechNews/2020-03-05》
109.03.09
第3
【智慧物聯網 開啟產業新契機】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進展,IoT 結合 AI 並透過感測技術之輔助,藉由傳遞訊號、處理數據、儲存學習經驗實 現實體世界遠距離無法達成之工作程序,未來的生活型態將是大數據(Big Data)、超連結(Supper-Connectivity)、 人工智慧與雲端(Cloud)的逐步整合。IoT 結合 AI 並透過感測技術之輔助,將創造未來生活型態之科技應用。 目前 3D 感測技術主要分為立體視覺、結構光、飛時測距(ToF),各技術發展皆已具備商業化應用的水準,現階段的 主流技術包括 ToF 及結構光等。3D 感測主要是利用繞射式光學元件(DOE)、CMOS 影像感測器、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 等元件的運作,配合不同演算法進行量測與儲存。除可進行人臉辨識,也被應用在 ADAS 系統,如自駕車及 ADAS 的 3D 感 測應用,即是利用光達(LiDAR)測量及感測車輛與外在環境物體間的距離,以達到自動煞車功能,或利用車內的感測技 術確認駕駛者的狀態,進行行車監控警示等。無人商店也是 3D 感測的關鍵應用,這是利用 3D 感測來進行人臉或物像特徵 辨識包括應用在人員進出管制,針對進入商店的人員進行辨識,並附帶計算客流量、客群管理,也能偵測物品移動或轉移, 進一步達成商品結帳、庫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甚至分消費特性與行為管理。 AIoT 新時代來臨,對臺灣影響至深,除基本零組件外,串聯各組件之材料至為關鍵。特別是符合高階應用感測器之零 組件,與延長機器壽命之構裝方法與特殊材料,將隨新載具增加應用機會。臺廠應積極利用 AI 的學習與演算,強化產業 設計與生產,以及透過智慧系統與服務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本文摘自:科技新報 /作者 鄭華琦/2020-03-03》
109.03.02
2
【新冠肺炎激發 AR/VR 應用商機】
有鑑於許多國家與地區已有疫情傳出,有人腦筋動得快,想到以 WebXR 應用程式來追蹤疫情。由 MIT 畢業生和 XR 策 略師 Michael DiBenigno 創建的追蹤程式「nCoV-2019 Tracker」可以了解有關病毒爆發至今的傳播地區與一些基本訊息。 基本上它與華爾街日報最近發布的 2D 圖形資料相同,比較不同的地方是,如果用 AR/VR 裝置來觀看,就可以看到立體 的圖形。像華爾街日報的圖形一樣,這款應用程式提供了疫情的時間表,包括每個國家發布的感染數量,然用以一個可以 轉動的 3D 地球儀和輔助的 2D 圖形呈現。儘管用一般的智慧型手機或桌上型電腦也可以看到圖形,但是只有用 AR/VR 裝 置才能看到強大的數據可視化功能。不僅如此,它還可以讓使用者了解該病毒在武漢的傳播速度,爆發的零點位置,以及 其在外圍的傳播方式。 WebXR 是一個應用程式介面(API),允許開發人員創造 XR 體驗,包括 AR 和 VR 頭戴裝置。由於網頁跨平台的特性, 所以不論是手機、桌上型電腦,或者是 AR/VR 裝置(如 Microsoft HoloLens 和 Magic Leap 1)。使用者只需打開支援 WebXR 的瀏覽器,點選超連結連接到網頁,無需下載任何擴充功能即可啟動 XR 體驗。 中國在此次冠狀病毒受害最深,許多人被迫留在家中,因此促進了諸如雜貨店購物、線上學習,甚至是線上娛樂等的 活動蓬勃發展。而今,連地產業也跟著進,用戶可以與銷售顧問聯繫並進行 VR 房屋參觀。在疫情尚未好轉之際,AR/VR 不啻是滿足顧客需求的一個出海口。
《本文摘自:中時電子報 /記者 袁顥庭 /2020/02/24》
109.02.24
1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