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產業脈動 / 【105學年第二學期】

105學年 第二學期

主題

日期

【無人機結合人工智慧監控 維護群眾活動安全】
 無人機除了運用在防災,安全的另一層面--公共場所的保全與監控,同樣也可利用無人機及人工智慧技術展現不一樣的安全模式,不少警政單位已將無人機應用在集會維安,作為環境的偵查與蒐證。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普及,已在保全監控領域創造典範,尤其是人臉辨識的技術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經緯航太特別將無人機技術與台灣恩益禧的人臉辨識應用做出劃時代的整合,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法分析,讓無人機掛載高解析度影像設備,擺脫傳統攝影機須固定位置的侷限,可更機動地在人群上空進行辨識,從空中掌握地面的各種狀況,保障群眾密集活動之安全性。
 人臉辨識系統也與自走式迎賓機器人「iBobby」結合,在大型商場的人群間穿梭,利用人臉辨識技術協尋走失兒童,並透過機器人之人工智慧語音引導前往服務台。至於夜間賣場的保全,也可以由配備夜視鏡頭的機器人進行自動巡邏,如果發現有可疑的活動跡象,便能立刻通報保全人員或者將蒐證影像無線傳送給警方,藉由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的協助,以創新模式建構智慧保全。
 無論是無人機、無人車等技術,都是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多年的應用成果。過去無人機只能做到單點到單點的飛行,無法辨識周遭物體並自動閃避,有了人工智慧技術後,無人機能自動偵測周圍環境、導航、避開障礙物,做更廣泛的應用。未來的無人機、無人車將會全面性地達到自動化,甚至不再需要專人進行操控,只需利用語音陳述下達指令,即可完成人類交付之任務。不管是在防災還是監控領域,人工智慧勢必都將發揮更深的影響力,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樣貌,滿足我們對安全的渴望。
《資料來源: 全球安防科技網/楊勝華(經緯航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2017/05/15

106.05.31

16

【無人機結合人工智慧 建構新型態防災保全解決方案】 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發生後,救災系統最需要的就是第一時間了解災情狀況,藉以做出進一步的決策基礎,然而卻往往因為通訊的中斷 而造成災情訊息無法流通。類似這樣的情況,在無人機技術越趨發達的今天,已經可以獲得很大程度的解決。 無人機機動性高,可在第一時間出動進行災區現場狀況的蒐集,以定翼機產品 Sky Arrow 55 型為例,只要有 30 公尺長的簡易跑道就可以 起飛,航程可達 350 公里,滯空時間更長達 4 小時,可在災區上空進行持續性的拍攝,將最新的狀況回傳防災應變中心提供救災時的參考。此 外,針對通訊中斷的災區,無人機產品也可攜帶通訊中繼設備,建立災區與外界通訊的橋樑,災民可以 WiFi 上網的方式,利用無人機架設的 臨時網路系統傳送簡單文字訊息,讓外界清楚掌握受困災民的人數、姓名以及所欠缺物資等相關資訊,如此能更迅速地讓救災單位獲知災民的 需要,強化救災的效率。 當然,無人機也可以掛載高解析度的空拍設備,在極短的時間內於災區上空拍攝高解析影像,即時回傳後方進行資料分析,並利用照片拼 接模擬的技術,快速建立災區現場的 3D 立體模型作為決策輔助工具,讓前往救災的救難人員能更清楚快速地熟悉災區的地形、地貌,並以此 規劃最佳的救難路徑、導航點等重要資訊。 事實上,無人機不僅只於在災害發生後派上用場,還能在災害發生前便起到預防的功用,例如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的無人機巡檢業務,檢 查的對象從電力線、油氣管線、太陽能板乃至於橋樑或建築結構,都可以看見無人機的身影;透過無人機定期進行巡檢,可解決人力巡檢的高 耗時、低效率等問題,不但大幅降減少成本,同時也對這些重要設施的安全性起到明顯作用。 《資料來源: 全球安防科技網/楊勝華(經緯航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2017/05/15

106.05.22

15

物聯網應用是當前趨勢,而智慧防災更是物聯網的最佳體現。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長周天穎表示,萬物聯網使我們的生活安全應用發揮 最大效能,例如,運用在防災領域,可以建立災防聯網平台,加速資訊的分享交流,並提供災害預警監測,讓民眾把握避災黃金時間;或於旱 災即將來臨前,能預先提醒民眾做好儲水準備加以因應。若災害不幸發生,則有智慧化系統給予逃生動線、路徑規劃的建議,以及幫助決策者 在現場進行搜救時突破惡劣情勢,達到良好的通訊及危機處理程序。 如同智慧水錶、智慧電錶可得知用水用電狀況,透過各種災防感測器,便能判斷隧道淹水不宜進入,在前方產生事故的當下,自動發送用 路人改道訊息,而這一連串機制的先決條件,奠基於建置完善的通報系統。國內現已有廠商鑽研廣播技術,可在災害發生時將相關訊息傳送至 民眾手機,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亦於全台進行細胞廣播測試,這些都是防災與 ICT 產業的跨領域合作範例。利用物聯網與大數據開發 出的智慧防災相關技術,可提供城市安全及永續的數據服務,這其中還有更多的加值性應用有待挖掘。《本文摘自:全球防災資訊網 2017/05/02

106.05.15

14

處理龐大資料並讓機器人具有智慧且能彼此溝通,是資訊科技(IT)到數據技術(DT)變革的著力契機,市場潛力無窮,機器人現在的計算 能力和記憶體仍然有限,是個有限的獨立系統,但是在走向開放資源(open source)的過程中,它的智慧與腦力將會有更快速的進步。在人工 智慧落實之前,以所謂的群眾運算(crowd computing)來克服-利用全球網路上大量且不知名的人類形成的群眾智慧來幫忙完成工作。當地球上 的某人有了一個新的運算方法,他可以利用機器人操作系統(robot operating system,ROS),快速分享給全世界的研究者,也就是運用網路可 以得到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者共同分享機器人的程式碼(code)、設計以及數據。 台灣現今在工業用機器人產業中的優勢為直角座標機器人,不但在世界據有一席之地,且零組件供應鏈完整,如何利用這類的機器人與一 般生產線相組合,應該是台灣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利基思考點,可以做的是分析生產需求端所要的機器人型式,並結合機器人開發廠商共同發展 適合各種產線的機器人系統,逐漸由國產技術取代國外的機器人系統。 (本文摘自: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刊/106 3 / 300 )

106.05.08

13

過去,機器人市場以工業用機器人為主要領域,在工廠的生產線已可看到其大量應用。近年機器人應用的範圍越來越廣,其中像人眼睛的 3D 深度視覺技術是核心關鍵。輔以機器學習強化機械手臂的隨機取放技術,是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主要品牌廠商致力著墨之技術,而 CCD 在工 業機器人 3D 深度視覺感測的工業應用上仍有 CMOS 無法取代的特性。近年熱門的 RealSense 技術,亦不會只是個人電腦平台上的加值功能,而 是能在更多領域拓展應用,像是無人機與服務型機器人。預期 IntelRealsence 技術實現應用在消費型無人機和服務型機器人產品上,將會比 應用在工業機器人上還要普及。 現今不論工業用或服務型機器人皆可見視覺應用其中,從 2D 檢測、訂位到 3D 取放、量測、人機共用的相關應用均可,3D 視覺整合機器人 更為各廠商的必有配備。從蘋果推出 PrimeSenseGoogle 推出 Project Tango 以及 Intel 推出 RealSense 來看,深度感測技術可望成為手持 裝置(手機、平板、筆電)的新功能;克服技術上整合的問題後,將普及於手持裝置應用。(本文摘自: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刊/106 3 / 300 )

106.05.01

12

台灣電子業過去以完整的產業鏈、快速的交貨、高性價比的產品而稱霸全球,但隨著「紅色供應鏈」崛起,許多廠商正面臨重大衝擊;因 此可以看到電子產業中的多家指標性大廠,利用創新和研發,藉此轉型專攻機器人產品,希望以此重塑產業的經濟競爭力。 從近 2 年的發展來看,機器人的市場讓台灣工業電腦廠商看到了藍海;意即工業電腦廠耕耘產線自動化產品,技術上與本業接軌的程度很 大。IPC 廠商多致力讓相關產品進入工業機器人產業的供應鏈。加上雲端、物聯網產業都需要大量運算的軸控卡,對工業電腦廠的營運亦帶來 契機。台灣 IPC 廠商目前仍有超越中國大陸、南韓廠商的競爭力優勢。業務上,進可攻退可守也就是進有機器人、IOT 產業,退有工控本業。 世界機器人大廠例如 ABBKUKA 等,也開始從傳統工藝用機械手臂延伸出未來可進入服務產業的人機協同產品。日本在 2015 年機器人產業 策略 5 年計劃中,期望機器人整體產值在 2020 年達到 2.4 兆日圓,其中工業應用市場預計成長 2 倍,非製造業的服務應用預估擴大 20 倍之多, 非常看好機器人在服務應用的成長潛力。從歐日國家及大廠的發展佈局中,可發現到未來決勝的兵家必爭之地將會在服務型機器人產品。而工 研院 IEK 針對服務型機器人做市場需求及技術發展難易分析,勾勒出醫療機構採用的機器人和仿人敏捷性操作的智能家居機器人是服務型機器 人未來的主要形貌。 (本文摘自: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刊/106 3 / 300 )

106.04.24

11

全球知名的研究調查機構 Gartner,提出根據他們所擁有的研究數據顯示在 2017 年將有包括人工智慧 AI 與先進機器學習 ML、智慧應用 程式、智慧物件、虛擬實境 VR 與擴增實境 AR、數位分身、區塊鏈和分散式總帳、對話式系統、網狀應用程式和服務架構、數位科技平台、 適應性安全架構等共 10 項。 首先先說明一下 Gartner 這邊所提的「策略性科技趨勢」所指的是「正處於有所突破或崛起狀態,且未來可能帶來廣泛的顛覆性影響與更 多應用的趨勢」,換言之,就是 Gartner 研究認為在 2017 年大家不可錯過的科技趨勢整理!而 Gartner 進一步認為 AI 的應用會在 2017 更為普遍,事實上從 2016 我們就可以發現不管是機器人、自動駕駛或是消費性電子產品都有加入 AI 的應用,尤其在虛擬語音助理的部分。 Gartner 認為 AI 之所以會在今年變得更為成熟與普遍的應用,主要還是必須歸功於深度神經網路 DNNGPU 與大數據這三部分的強效結 合,並且經由各品牌的實際產品,不管是車子、機器人、喇叭、電視... 所有家中所及、你我生活之中的科技產品都能夠透過 AI 來直接與我 們進行互動,減少需要透過手機 app 來操作的更聰明與直覺應用! 《本文摘自:點子生活 2017 3 24 日》

106.04.17

10

全球製造業面對人力成本上升、勞動人口改變、個人客製化需求等問題,紛紛尋求智慧製造轉型之道。「廠商面對比過去更短的產品生命 週期,因此須加快產品研發時間,並採取更彈性的生產方式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製造廠商庫卡(KUKA),台灣新任執行 長邱崇勛指出,如此快速又少量多樣的生產需求模式,近來已逐漸成為工業主流趨勢。 「工業機器人做為彈性製造的關鍵要角,除能提高生產效能、增加良率外,亦可在危險髒污的環境中作業,而且不會抱怨,因此受到不少企 業關注與青睞。」他提到,透過物聯網及雲端橋接方式,能將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數據傳到企業支援計畫(ERP)、電腦整合計畫(CIM)、 製造執行系統(MES)等,有助企業加以分析利用,繼而強化製造鏈垂直整合,達成快速與少量多樣化製程,並降低製造成本、提高生產效能 及故障事先預測能力等目標,達成客戶與供應商之間雙贏的合作模式。針對人機協作機器人在台實際應用於哪些產業,邱崇勛坦言目前仍以國 外採用居多,台灣則有不少企業還在摸索階段。 (本文摘自:科技新報 2017/02/21)

106.04.10

9

工研院產經中心(IEK)指出,2017 ICT 產業的主軸為「The AI X Era Begins 數位創新,AI 加乘」,預期在後物聯網時代,AI 智慧裝置將逐漸進入我們的 生活之中,產業焦點也由物聯網延伸到人工智慧,從今年起,相關的人工智慧終端裝置產品將開始蓬勃發展,眾多應用產業中,醫療與機械產業將是 AI 應用的首 波且重要的應用領域。 人工智慧也將帶動物聯網新發展方向,龐大的人工智慧運算數據與通訊需求,驅使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網路架構加速成形;低功耗廣域網路技術(LPWAN 5G 的持續進展,讓物聯網應用範圍將進一步擴大。此外,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VR )與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AR),在 2017 年將以內容 與應用為重點,並與人工智慧結合形成「虛擬經濟」生態體系;區塊鏈在非金融領域的發展如製造業供應鏈管理,將是今年的觀察重點。 IEK 認為,AI 能夠減少人力負擔、提升效率、提高價值,台灣產業若能導入 AI 技術,則服務業每位員工的勞動生產力將明顯提升,並創造新型態服務 模式;製造業則能提高附加價值的創造力,同時強化供應鏈管理與帶動新市場需求。眾多應用產業中,醫療與機械產業將是 AI 應用的首波且重要的應用領 域。 《本文摘自:自由時報 2017/02/20

106.04.03

8

【用體溫發電? 新型熱能電池可實現夢想】 科學家發明發電新材料,可以把熱量直接轉換為電能。如果用其製造新型手機電池,讓我們一邊做美味食品,一邊用飯鍋的熱量為手機充電。 這種新型材料是利用溫差來發電,敏感度很高甚至能把人的體溫轉變為電流。 美國猶他大學(The University of Utah3 21 日發布消息說,該大學的材料科學家蒂瓦利(Ashutosh Tiwari)教授的研究小組,發明一 種複合材料可以利用溫差產生電能。這種材料含鈣(calcium)、鈷(cobalt)和鋱(terbium)三種金屬,在溫差超過 1 度時即可產生電壓。該 材料可以利用人體體溫的變化產生電能,電流強度足以為諸如血糖儀或體溫計,這樣的小型醫療器械供電。如果手機配置這種材料製成的電池, 可以在做飯時用飯鍋的熱量為手機充電,幾小時即可充滿手機電池的電量。 另據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3 20 日報導,這種新型熱能發電材料無毒,而且成本低廉、環保及高效。「其中的化學材料無毒」蒂瓦利教 授解釋,「它的發電效率很高,可以每天使用。」研究者表示,其應用前景很廣,除了能用於日常生活,還可以有助於能源業的節能。 該研究組 的博士後薩伊妮說:「發電廠有 60%的能量浪費了。如果使用這種材料,可以重新利用那些被浪費 60%的能量。」 《本文摘自:大紀元 2017 03 22 日記者張秉開/編譯》

106.03.27

7

【「刷腦」時代到來?腦電波還有哪些科技創新?】 提起密碼,除了字母、數位、語音、指紋、刷臉登錄外,你聽過「刷腦登錄」嗎?最近,西班牙科學家研製出了可錄取腦電波的耳機,這讓用腦電波充當 個人密碼,實現「刷腦登錄」離現實更進了一步。而這項新技術,還能創造出哪些讓人腦洞大開的科技? 《人民日報》海外版 16 日報導,在早年的研究中,科學家就證實了腦電波在身份識別上的巨大潛力。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的科研人員曾對 45 名志願者進行過實驗,讓他們流覽特定圖片和資訊,然後用電腦系統繪製其大腦產生的腦電波特徵複合圖,即「腦紋」。結果顯示,根據「腦紋」對受試者進 行身份識別的準確率接近 100%。由於每個人的「腦紋」獨特且不可用外力強取,不會丟失,科學家視之為理想的生物密碼。不過,在可錄取腦電波的耳機研製 成功之前,這一科學構想苦於傳統錄取手段複雜而難以付諸使用。 腦電波不僅能為我們提供一種理想的生物密碼,它也是實現「意念控制」的神器。最近,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團隊研發了 一個特殊的回饋系統,使人類操控者能夠通過「意念 (腦電波信號)」向機器人傳達對應的資訊,讓機器人感知到操控者的想法。 《本文摘自: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3/16

106.03.20

6

5G 殺手應用 VR 將取代電子螢幕】 VR(虛擬實境)將是 5G 的殺手級應用,台灣宏達電大力布局 VR 產品,宏達電的 VR 產品 Vive 在全球及大陸都取得領先地位,未來有可能成為「VR 界的 蘋果」,宏達電 Vive 中國大陸總裁汪叢青就指出,未來五年以內,VR 將會取代現在大量的電子設備螢幕。 5G 的傳輸速度要比 4G 快上百倍,但是如果只是把傳送一部電影的時間從十分鐘,降到十秒鐘,相信不會有太多消費者願意花大把鈔票在 5G 服務上,必 須要有新的應用,才能引發投資及消費的意願,臉書執行長祖克柏 Zuckerberg 就認為,「 VR(虛擬實境)將是 5G 的殺手級應用」。 目前已經出現了許一些 VR 的初步運用,如本次在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中所展示的,VR 加上感應器及 5G 網路,可以同步遙控遠端機器人;戴上 VR 眼鏡,可以坐在咖啡廳,直接觀看現場播出的球賽,宛如身歷其境,在球場中和球員一同移動,或許在 2020 東京夏季奧運就可能展示在世人面前;另外, 多人一起玩的 VR 遊戲,更會因 5G 而盛行。 《本文摘自:中時電子報 2017 3 12 /旺報記者許昌平專題報導》

106.03.13

5

【物聯網時代 國研院研發感測晶片高速技術】 國研院今天(7 )指出,未來物聯網以及穿戴式裝置邁向普及,感測晶片將居於核心地位,數量將是現有 IC 晶片的百倍以上。為協助台灣 的半導體產業跨足這一片藍海,國研院晶片中心創新研發出「感測晶片高速整合技術」,可據以快速開發感測晶片,時間可縮短為現有的十分 之一。 國研院指出,應用於穿戴式裝置或物聯網應用的無線感測晶片可區分為五大區塊,分別是感測器、感測信號讀取、處理器、無線傳輸和電 源管理電路。國研院 7 日展示晶片中心研發的「感測晶片高速整合技術」,整合這五大區塊,可快速組合完成物聯網應用的無線感測晶片。 這項技術大幅簡化設計及測試時間,相較於目前研發感測晶片動輒 10 多年相比,開發時程可縮短至十分之一,有助於學界及廠商開發各式 各樣的創新型感測晶片,爭取物聯網商機。晶片中心組長莊英宗說:『(原音)如果是用既有的、已經驗證過的、不用再去調整的,大概一年時 間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做一些調整,一般而言大概 2 年到 3 年,如果是很大幅的更新的設計,就要 3 5 年,但跟傳統 10 幾年以上相比,還是 差別很大。』 國研院在現場也展示了「智慧背包感測晶片」及「智慧骨板晶片」,前者是當背包快速大幅移動時,即可能是登山者跌落山谷,可立即發 出求救訊號給指定對象;後者則是當受傷的骨板完全癒合,不再產生形變,就會發出訊號通知醫生可以開刀取出骨板。 國研院也希望藉由「感測晶片高速整合技術」,結合學界與業界研發能量,進行跨領域合作,創造更多新穎的應用。 (本文摘自:中央廣播電台 2017/03/07)

106.03.06

4

【智慧機械示範場域進駐 智慧機械之都奠基】 台中市政府為加速推動中台灣成為智慧機械之都,促成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進駐台中精密機械園區,成立「智慧化系統技術驗證 與示範場域」,提供業者製造優化與創新數據加值服務,盼打造僅次於德國的最強示範點。 經發局表示,示範場域進駐台中精密機械園區,機台將分 2 年完成設備採購及軟體系統等開發工作,未來將供中部相關航太、汽機車、 自行車產業,進行製造優化服務,提供國內大專院校、國產控制器廠商、系統整合商等廠商,發展創新數據加值分析服務,預期可促進中 部精密機械、精密製造產業,投資建置智慧化生產線,帶動產業轉型為智慧機械聚落。 (本文摘自:自由時報 2017/02/16)

106.02.27

3

Ȝ人工智能取代人腦?ȝ Google 人工智能 AlphaGo,擊敗了韓國職業九段棋士李世乭,成為各方熱議的發燒話題,而人工智能也成了當代討論度之高的顯學Ƕ元智大學副校長 林志民表示,人工智能並非近年才出現,早在十幾年前,就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研究,像是美國ǵ中國政府就投注了很多資金於此Ƕ但究竟何謂Ȩ人工智能ȩ 林志民說,人工智能其實是一種類神經網絡,透過精密科學方式,模仿ǵ製造並且操作其運作系統,使之擁有與人同等的智能與反應,並且能夠廣泛應用於 各領域Ƕ 林志民表示,人工智能就像是真實人類的智慧,可以透過反覆練習ǵ無數經驗而趨近成熟完美Ƕ人工智能就跟人類一樣,你只要訓練它,它就會越來越 Ƕ林志民說,就像老醫師帶著實習醫生臨床看診,久而久之,透過長時間訓練與實戰經驗,實習醫生也會變正式醫生,人工智能亦是同樣道理Ƕ基於此概 念,只要在各個領域上培養不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能在各領域上發揮所長Ƕ 這幾年的研究成果,便將人工智能應用於乳癌腫瘤電腦輔助診斷系統,透過人工智能的精密檢測,輔以其他醫療儀器,乳癌腫瘤就能夠準確被察覺Ƕ 是將人工智能應用於汽車自動跟車防撞系統ǵ防鎖死剎車系統設計,讓汽車安全設備更加健全有保障Ƕ智慧型飛彈導引系統設計,也能透過人工智能之指引, 讓飛彈導引系統運作更為縝密,還有飛機自動降落系統,透過人工智能的幫忙,亦能保障飛安ǶȠ本文摘自:台灣好新聞報–2017/2/22-作者/記者陳華興ȡ

106.02.20

2

【機器人可取代英 25 萬公職 年省 26 億英鎊】 英國一家名為「改革」的智庫 6 日發表報告,預測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機器人未來將有可能取代英國公共部門近 25 萬個崗位,從而節省運營成 本並提高工作效率。 中新網 8 日援引外媒報導,該報告指出,未來利用智慧機器人等技術將能高效完成英國政府行政部門中大量日常工作,到 2030 年,這類技術若被運用, 每年可節省約 26 億英鎊。另外,護士和醫生也可能受影響,因電腦程式在部分疾病的診斷上已經實現了不小突破,而手術機器人也在不斷擴大應用範圍。 該報告說,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公共部門能夠更好地提升基層行政工作和決策工作的效率和品質。該報告其中一名作者表示,任何工作職位的撤銷都是須謹 慎處理的敏感問題,然而若機器人在公職上最終取代人類,那麼公共服務將變得更好、更安全、更智慧及更具效率。《本文摘自: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2/09

106.03.13

1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